476,1640
您现在的位置: bat365在线平台 > 教学督导 > 学习之窗 > 正文

学习之窗

高职院校三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2022年10月14日 浏览量: 编辑: 供稿:乔巍 等

一、三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思路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规章、方法、程序和机构等把教学活动加以系统化、标准化及制度化。高职院校可以依据教学质量生成的核心要素,围绕“主体、流程、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性、精细化设计质保体系,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构建主体联动、流程可控、机制高效的三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见图1)。

图1 三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主体维度可以明确质量管理谁来负责的问题,要求质量管理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连接的目标标准体系,形成主体间与各事务的联动衔接点。流程维度运用约瑟夫·朱兰质量管理原理,优化质量改进螺旋,创新性地形成事前设计建标、事中质量控制、事后诊断改进“三部曲”质量保证方法,全程确保质量运行路径清晰、过程可控。其中,三部曲对应三工具——设计建标(SWOT分析)、常态纠偏(预警推送)、阶段改进(测量诊断工具),从而实现管理流程的操作与实施。机制维度按照决策、实施、监控、服务等职能,通过设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机构,建立由“规划标准、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研究实践”组成的四模块质量制度体系。重点通过机构、制度为质量管理提供保证,规范多主体行为。

(一)理论层面

该体系建设借鉴了质量协同治理理论,在主体维度上,可实现全员参与和主体间联动;在流程维度上,可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在机制维度上,可实现全方位的质量保障,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主体联动、流程透明、机制高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质量保证体系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将实现“决策不再拍脑袋、教学不再凭感觉、学习不再无目标、评价不再讲大概”的现代化教学治理愿景,实现由个体被动到全员联动、由阶段性干预到全程可控、由零散无序到系统全面的螺旋上升。

(二)方法层面

该体系构建时,对复杂的质量生成流程化繁为简、流程固化。利用信息化工具,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部曲”质量保证方法,以实现对质量生成的全程干预。事前科学制定规划,确立目标标准、建立质量模型,利用目标管理系统分解落实于质量主体;事中实时感知质量生成过程,对出现的质量偏差多举措进行预警推送,精准开展常态纠偏;事后周期性对标分析和预测,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阶段改进的螺旋。

(三)技术层面

该体系构建时,信息技术赋能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程精准的测量、评价和预测,质量保证体系亦能极大地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水平。基于大平台小应用的理念,运用中台技术,完善并集成学习中心和业务系统,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形成质量全程数据源头采集、反馈信息实时推送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全量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治理和共享,为质量全程干预提供精准真实数据;根据质量指标的关联性,运用智能分析技术,构建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指标无感知测量、对标分析、画像呈现和预警推送。在技术层面上,通过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常态纠偏与阶段改进相结合的闭环质量管理平台,突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科学有效地促进学校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二、三维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以“目标任务流、质量信息流”破解主体间联动难

主体间联动是指质量主体在意识、认知、行动层面保持一致或相互支撑。教学是教、学、管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在强调主体的同时,也要重视主体间联动性。现代质量观已明确多主体的共同作用,质量保证也追求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教学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同样是大势所趋。学校定目标、分任务,通过校园多主体的参与来实现既定目标。

1.以专业为载体,形成“上挂下联”的全局性目标任务流。聚焦专业,串联起学校“专业集群—专业群—专业—课程”的目标标准,明确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围绕目标标准创设各层级工作任务,形成目标任务流,据此建设目标管理系统(“学校重点工作”“双高建设专业群”“教师个人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等),进行任务调度,逐级分解、完成任务,通过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的贯通融合,使各级主体主动参与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中,多主体协作形成合力。

2.以共享为支撑,形成“互通互联”的质量信息流。基于质量生成流程,优化学习中心和业务系统,构建全量数据中心,实现动态感知运行状态、数据治理及共享,形成全方位的质量信息流。针对质量测量出现的偏差,多向反馈预警,共同研讨对策,实现主体间联动。

(二)以“三部曲”破解质量运行控制难

1.融“三部曲”于质量螺旋,形成常态化质量保证方法。运用朱兰质量管理原理,优化“8字螺旋”质量运行单元,创新性地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部曲”质量保证方法,全程、全方位确保质量运行路径清晰、实施有效,成为学校常规工作流程。事前科学制定规划,基于smart原则构建“上挂下联+横向贯通”的全局性目标与标准链,破解目标不落地、任务缺标准的尴尬。目标是质保体系的起点,是质量主体内生动力的源泉。以学校总发展目标为引领,量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将总规划目标细分为各重要专项事业分规划、拆解为各二级教学单位发展子规划,二级分院再分解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从而使各主体目标明确、责任明晰、标准可参、手段有引。通过确立目标标准指标、建立质量模型,利用目标管理系统分解落实于质量主体。事中实时感知质量生成过程,对出现的质量偏差预警推送,精准开展常态纠偏。以专业建设为例,事中动态监控专业建设与运行状况,发现专业建设目标偏离时及时进行专业预警纠偏,专业建设运行状况主要通过目标管理系统监控,如专业报到率、就业率、专业建设成效等信息。事后周期性对标分析和预测,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测量与评价,对质量结果及阶段性结果进行分析、展示、对比、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奖励惩罚,形成主体间既竞争又互为依存的关系,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形成质量阶段性改进的螺旋。

以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为例阐述“三部曲”质量保证方法,事前基于课程标准,开展学情分析、确立授课方式方法和教学安排;事中动态感知教学行为与效果,感知深度从教学资源扩展到考勤、作业、考核、互动等教学活动,感知广度从知识扩展到技能和素养,实时预警,实现常态纠偏螺旋;事后定期对课堂质量自动分析研判,实现阶段改进螺旋。

2.围绕三部曲流程,系统构建“四模块”质量制度体系。按照决策、实施、监控、服务等职能,设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机构,建立由“规划标准、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研究实践”组成的四模块质量制度体系,构建一套以价值引领、标准导向、制度支撑的协同联动的质量机制,全方位保证学校目标达成。质量保证向着自觉性、系统性、智能化的目标迈进,逐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治理文化。

依据三部曲质量保证方法,构建系统、可测、可控的四模块制度体系。事前构建规划标准模块;事中构建运行实施模块、约束激励模块;事后构建研究创新模块。规划标准模块指导各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相关联的各类标准与指标、学校教育教学标准,作为逻辑起点指导确立目标标准,具体可包含规划类制度、标准类制度等;运行实施模块确定工作过程质量规范、方法路径,实现过程控制机制,作为执行制度规范质量管理运行,具体可包含各类管理办法、实施办法等;约束激励模块是针对质量主体工作运行质量、目标标准达成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应用等,最终形成约束与激励,形成动力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具体可包含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研究实践模块引导改革创新,形成创新实践机制。以强化制度执行为抓手,优化质量生态,提升主体获得感,推动主体协同高质量发展,具体可包含改革创新制度、各类完善制度等。

(三)以数据驱动破解持续改进施策不精准

1.系统、精细设计质量指标。围绕教学质量核心要素,系统、精细设计质量指标,覆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编写质量指标数据字典,并以此为据,开展质量测量、评价、预测、干预。其中,质量测量是对过程性的数据进行动态、源头采集,提供实时质量数据;质量评价是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数据模型,评价主体发展水平与等级,展示各主体画像,为动态调整和预测提供精准依据;质量预测是根据“关联”“因果”关系,以阶段性目标为基准,建立预测模型,对质量生成数据分析预判,及时推送预警,为持续改进施策提供量化参考,并探究背后的作用机制;质量干预是通过质量公开来增加改进施策隐性外力,通过数据溯源来精准定位施策点,通过质量监督与控制系统来形成联动施策生态,通过考核激励来生成持续施策动力,最终实现多渠道均衡干预。

2.建立教学质量保证支撑平台。围绕教学质量生成全过程和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构建含“感知层、数据层、决策层”的三层架构闭环教学质量保证支撑平台。基于质量生成流程,优化学习平台和业务系统,在运行中动态感知质量生成全过程,以数据推送促进主体间联动;基于质量指标,以数据治理为重点,构建全量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基于数据驱动,自主研发质量分析决策系统,全面分析主体质量并预判,做出精准决策。感知层和数据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传递与整合;结合数据分析,数据层驱动决策层用户作出后续策略,实现数据驱动最高级阶段,三层级平台对质量保证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6期)


更多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